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意思是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
这句话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孔门儒学主张根据这十六个字去治理国家、教化人民。
人的欲望和私念是复杂多变的,容易陷入危险之中。道心更加纯净、高尚,但往往被人心中的杂念所掩盖。因此,人需要通过修行和自省,逐渐发现并坚守自己的道心。
只有精诚专一,才能达到至善至纯的境界;只有坚守中庸之道,才能在治国理政中保持公正和平衡。
在治理国家时,就是要以民为本,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让社会和谐稳定;在个人修养上,则是要坚守道德底线,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正直。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出自《尚书·周书·旅獒》,意思是在小的行为上不谨慎,终究会连累到大的德行,比如筑九仞高的土山,工作未完只在于一筐土上。
这句话是召公劝诫周武王,怕他玩物丧志而说。召公告诉武王,如果不谨慎修养德行,最终可能会连累自己的名节,功亏一篑。
古人以山的比喻,告诫我们成就大业需从小事做起,不可轻视任何细微之处。正如筑山九仞,一篑之失,便可能前功尽弃。
无论追求何种高尚的目标,都需从脚下的每一步开始,关注每一个细节,因为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最终汇聚成我们的德行和成就。
这是对坚持和毅力的颂扬,也是对谨慎和细致的推崇。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出自《尚书·商书·说命中》,意思是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体现了“知易行难”的理念。
获取知识、理解道理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将所学所得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达到目标。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是因为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预料之外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去应对和解决。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将所学所得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逭。
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中》,意思是自然界造成的灾祸,尚可想办法抵御;由自己造成的灾祸,就难以逃避了。
太甲是商朝的帝王,他因为荒唐堕落被辅政大臣伊尹放逐到太庙三年。期间,太甲认识到自身错误,并与当地的百姓一起学习劳作。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把皇位重新交还于他。太甲恢复帝位后,说了这句话。
即使是天灾或不可抗力导致的不幸(即"天作孽"),人们仍然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避免或减轻其影响。
可由于个人的行为、选择或错误导致的不幸(即"自作孽"),这种后果是无法逃避的。"不可逭"意味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面对由此产生的后果。
对于外在的不幸,我们不应放弃希望和努力;而对于内在的错误,我们更应深刻反省并勇于承担。
必有忍,其乃有济;
有容,德乃大。
出自《尚书·周书·君陈》,意思是必须要有忍耐之心,事情才能成功;有包容的胸怀,德行才能广大。
只有具备忍耐的品质,一个人才能在困难和挑战中得到帮助和支持,从而克服难关。这里的“忍”指的是在面对逆境时保持冷静和耐心的能力。
只有拥有宽容的心态,一个人的品德才能显得伟大和高尚。这里的“容”指的是对他人错误或缺点的包容和谅解。
忍耐不仅是对逆境的应对,更是一种对内心力量的培养;宽容不仅是对他人的宽恕,更是一种对自我修养的提升。通过忍耐,我们学会在挑战面前保持坚韧不拔;通过宽容,我们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