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路,犹如这片广袤土地上粗壮的血管,贴近它坚实的纹理,可以听见时代发展的脉搏,涌动着人们不懈探索的脚步,不断延伸,广达山海。
编者按:
当脚步越来越远,世界便越来越近。
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深圳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的蓝图中,担负着“全域建设世界级汽车制造城”的使命任务。与世界交手,是深汕蓬勃发展的信号,抚摸它的“血管”便可以听见这充满生命力的脉搏。作为深汕内部骨架路网“五横六纵”规划中的核心纵线,通港大道是真正打通了小漠国际物流港、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深汕生态环境产业园以及沿线客运集散点的南北大动脉,沿线的“新声”都将从这里出发,奔腾进波澜壮阔的世界浪潮中。
通港大道于2024年6月1日起正式通车,全长约10.6公里,起于红海大道,终点接深汕大道,按双向8车道标准建设,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全线设1处全互通立交,2处隧道。高标准建设的背后,有一群砥砺深耕的深高速人,他们时刻与道路脉搏同频共振,在绿水青山间构筑起这条连接深汕、贯通南北的秀美大道。
通港大道规划线位基本敷设于山体腰线,地形起伏大,桥隧比高,且沿线半填半挖、高填深挖路基较多,土石方量大。如何在保证项目安全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中,开展精密的“手术”,在这崇山峻岭间修建出坚实的大道,是大自然摆在深高速面前的“艰难课题”。
一、路,穿破疑难壁垒
小漠港隧道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控制性“环节”。小漠港隧道左线全长1288m,右线全长1320m,最大净宽18.762m,最大净高11.542m,围岩等级复杂多变,工法转换频繁且存在冲沟浅埋段、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施工安全风险大,是深圳市首座超大跨度、超大断面矿山法施工的长隧道。
在小漠港隧道出口方向约150m的范围为冲沟浅埋段,其中部分段落更是位于两山坡脚间地势最低处,地表有冲沟流经。隧道上部的覆盖层深度不足隧道本身洞跨2倍的区段则属于浅埋段,而此段落的埋深仅有11.36m~20m,属于浅埋-超浅埋段。同时,根据地勘及现场开挖显示,此段属于V级围岩,软弱、破碎、裂隙发育,地下水与地表水连通,涌水量较大,地质条件非常复杂。
在此处施工,就像是在不破坏鸡蛋壳的情况下,在蛋白上镂空雕花,还要保证溏心部分不破损,难度不可谓不大。
尤其施工至超浅埋段时正值雨季,受连续大雨影响,隧道洞顶渗水严重,给施工带来极大挑战。但面对“疑难杂症”,深高速也有应对的医术秘籍——BIM仿真模拟技术。
BIM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对工程信息的整合分析以及全面动态模拟。作为具有三维可视性和信息集成性的模拟技术,它就像是工程建设版的三维“CT检查报告”,但它不只是“扫描”当下,也能通过不断优化的数字信息形成对未来的“模拟图景”。
带着“高科技装备”,深高速凭借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精神迎难而上,通过BIM技术,对小漠港隧道段落施工的预加固、开挖、初期支护、防水、二衬等工序进行了全面动态模拟,查找设计薄弱环节。团队及时采取了地表注浆加固措施,并将洞内预加固措施由超前小导管加强为中管棚。此外,团队加大了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频率,实时监控围岩稳定情况。
在如此艰难复杂的施工环境中,安全是绝对的关键词。深高速不仅创新性地利用BIM技术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和培训,还拿出了多样“法宝”来为施工安全层层加码。
“超大断面、超浅埋段V级围岩施工,掌子面顶部掉块比较常见,传统作业方式容易对工人造成伤害。我们秉承 ‘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理念,创新性采用凿岩台车、湿喷机械手、防水板钢筋安装一体化台车、智能化二衬台车和智能温控养护台车等机械化组合,全工序机械化施工,最大程度实现了本质安全。”项目团队负责人李俊波介绍道。
二、路,引人流星赶月
承载着发展探索这一使命任务的“脉络”,要时刻做好能扛起重任的准备。为积极响应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工作部署,通港大道力争于2023年11月底提前为比亚迪开放单幅通行。
深高速在与大自然斗智斗勇的同时,还需要与时间赛跑,“课题”攻克愈发艰巨。
但工程人总有一种不怕苦、不畏难的建设精神,为加快隧道施工进度,深高速果断决策,将常规的单端掘进改为双端对向掘进。
由于小漠港隧道开挖断面大,对于软弱破碎的V级围岩,团队充分研究设计图纸及现行规范,终于找到了施工的突破口。团队发现隧道左右两侧上下导坑的开挖顺序以及循环进尺存在着优化空间,可以将施工工效由15m/月提升至近25m/月!
就在施工终于找到突破口的时候,另一个问题浮现在了项目团队的面前。小漠港隧道围岩复杂多变、存在诸多长IV级围岩夹杂短V级围岩的情况。因此,按照原设计需频繁进行施工工法转换。单次工法转换需要耗费时长5~7天,尤其是在双侧壁导坑法向CD法转换时,需拆除一侧临时拱架,这将会带来一定的施工安全风险。
安全与高质必须是第一关键词,经组织专家评审、充分研究论证,团队创新性地调整了施工工艺,采取“强化超前及初期支护措施+弱化工法”的思路,对夹在中间的短V级围岩改用CRD法。
CRD法即在CD法的基础上增加临时仰拱起到支撑稳定作用,同时采取加密超前小导管、加强拱架布置等措施保证围岩稳定,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了工法转换对进度的影响。
与时间赛跑,深高速人一刻也不敢停下。数不清的攻关时刻,无数次施工中的挥汗如雨,如流星赶月,汇聚起来就是项目进程的坚实跨步。2023年10月,小漠港隧道左幅顺利贯通,较原计划提前了108天!
三、路,诠释创新美学
巧夺天工,重在精巧。人工之美,胜在雕琢。在绿水青山间穿梭,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让道路成为与这片土地同呼吸的“脉络”而不是突兀的“疤痕”,这是在建设通港大道鹏兴立交时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难题。
鹏兴立交是深汕特别合作区首座全互通的3层大型立交,共设置3座主线桥,5座匝道桥。立交圈内南洋楹迎风挺立,绿意盎然,通红的勒杜鹃娇嫩欲滴,映衬着深灰色的钢混组合梁,组成了深汕合作区一道异常靓丽的风景。然而,三年前的这里,是另一番杂草丛生、尘土飞扬的景象......
技术负责人杨晴说起曾经与设计单位的于工一起在空旷的施工场地上进行的头脑风暴。
自然条件的限制,让围绕鹏兴立交设计的多个建设方案成为了“参赛选手”,深高速会同设计单位对钢混组合梁断面形式进行了多轮比选,最终“双窄箱形式”脱颖而出。
这种结构形式是深圳首次使用,不仅造型优美,还可以分节段运输和现场拼装,大大降低了对施工场地的要求和安全风险,保证了施工质量。
为了配合双窄箱的“苗条身姿”,深高速又对桥梁墩柱形式进行了研究,在常规花瓶墩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间双曲结构,设计了别致的景观折线造型,并在桥梁护栏处增加了花槽设计,进一步提升了景观效果,真正让立交桥外观设计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实现功能与景观、文化的和谐统一。
“通过创新桥梁结构形式,增加桥梁景观绿化,鹏兴立交建成后得到各级领导及广大市民的广泛好评,不仅成为合作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已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技术负责人杨晴说道。
四、路,融于生态自然
沿着这条兼具绿色生态景观价值的秀美大道,途经旅客可以将自然与人工之美尽收眼底,远眺群山绵延的青绿,掠过错落有致的中分带植被,穿越灯光璀璨的拾光隧道,向着延绵十余里的碧蓝海湾前进,通行的过程也成为了美的享受。
而这和深高速对生态环保的坚持密不可分,每当说起多次被深汕特别合作区评为生态文明示范工地时,项目团队负责人李俊波都非常骄傲。
为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影响,项目团队组织设计单位不断优化道路平纵,一方面绕避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一方面充分利用现状地形,灵活采用分离式路基等断面形式。
这不仅大大减少了对原状山体的破坏,还最大程度融合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打造出三大区段五层景观序列,分别为北段门户展示。
中段自然风情大道、环境防护林、拾光隧道,南段海港花园大道。连通山海的通港大道,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醉美艺术之路。
然而生态之美,不仅流淌在目之所及的绵延风光中,也渗透在“看不见”的点滴努力之中。深高速在通港大道的建设中全面采用了海绵城市设计,有效保障了沿线水土保持,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深高速在施工阶段积极引入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创新开展“泥沙分离”废弃渣土资源化应用,为实现基建领域减碳开辟了新通道。
“通过应用泥沙分离技术,通港大道减少土方外弃近10万方,降低了碳排放量1000方以上。”项目团队负责人李俊波介绍道。
一群人,勠力同心,与道路脉搏同频共振;一条路,连通深汕,涌动着新经济发展的无限生机。
作为合作区港口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的交通运输大动脉,通港大道将伴随着这片土地不断涌现的新质生产力,见证过往的不懈探索,承载高质提速发展的使命任务,一路畅行,奔涌向前。
路是大地的脉搏,脉息跳动间,生命的动能在此蔓延。
倾听深汕的动脉,跳动有力,新质的力量涌动全域,广达山海,未来可期。
来源:深高速
辑稿:高祺、陈嘉琳、柯昊男
受访:李俊波、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