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奶业一线做研发20年,亲眼见证了人们从‘喝到奶’到‘喝好奶’的重要历程,也亲身参与到中国奶业从‘落后’到‘现代化’的转型突破。近年来,我国奶业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产量、质量、装备水平等各项指标稳步提升,这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力量。”当被问及中国奶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作出上述回应。
据了解,创新带动了我国奶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但业界认为,奶业仍需激发产业加速升级的新动能,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这便需要全行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中国奶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上,王彩云今年全国两会就提出了“通过加强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做优奶业精深加工项目、提高益生菌菌株的研究与应用水平,更好满足国民营养健康需求”的建议。
建议加强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紧握自己的奶瓶子”
当前,奶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保产业链的稳定与安全,将“奶瓶子牢牢地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对此,王彩云提出了“如何加强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做优奶业精深加工项目,更好满足国民营养健康需求”的建议。
王彩云表示,多年来,我国奶业取得了非常多的技术突破,这些技术成果已经或即将应用在产业化生产中,为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增添创新动能。她以我国自主研发的“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为例,过去乳铁蛋白这一原料基本以来进口,价格贵且经常缺货,对此“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的开创,将常温纯牛奶中乳铁蛋白的保留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了90%以上,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率先打破国外关键技术壁垒。“同时,我们还实现了成果转化,解决了工业化生产的难题,大大降低了消费者摄取乳铁蛋白的成本”。
王彩云表示,涉及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的还有益生菌领域。益生菌被视为食品科学领域的技术“芯片”,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国民的营养健康意识逐步提升,益生菌作为乳制品,以及膳食补充剂、保健食品等功能食品的一种核心原料,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我国益生菌产业起步较晚,仍面临差异化功能菌种缺乏、基础研究滞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菌种占据原料市场大部分份额等挑战。近些年,我们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许多关键技术突破,部分国产菌株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但在提高益生菌菌株研发与应用水平上,我们依旧任重而道远。比如,要深化菌种基础研究水平。构建适宜中国人体质的益生菌菌种资源库。”王彩云说。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对于奶业而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之一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推动中国奶业走向更创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针对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王彩云建议,应当加强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与平台打造,加强对于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培养与保护,为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优秀人才队伍,实现更多的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
“在建设平台方面,解决全产业链技术瓶颈、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出技术成果,都离不开创新平台的支撑。”王彩云以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例介绍,伊利作为重要合作方和参与方,联合其他共建单位致力围绕全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布局,开展高水平协同创新。同时,国家乳业创新中心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通过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在培育人才方面,王彩云表示人才是创新主力,她建议应该鼓励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合作;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优化我们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全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
在保护创新方面,最有力的举措就是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对奶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也逐步将产业和企业的创新研发、生产制造、品牌营销等进行了有效联结。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针对奶牛育种、母乳化营养研究、乳成分功效研究、乳制品加工技术、益生菌功效研究、食品安全控制等奶业全链涉及的多项内容,推动科技创新产权保护,也将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王彩云说。
南都湾财社记者 贝贝 王静娟